這是 http://cdec.asia.edu.tw/db/upload/ls/200882616_%B1%D0%C0%CB%B4%A3%A5%DC.doc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教育哲學重點與準備方向提示
時 間: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13:30-15:30
地 點: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講 師:潘世尊(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兼教學資源中心主任)
一、教育哲學的意涵
(1)從哲學主張、理論開展出教育意涵,包含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與評量方式(這樣子的教育哲學,可說是哲學理論的教育應用)。(傳統對教育哲學的界定/教檢方向)
(2)直接針對重要的教育議題(例如:宜如何經營班級?如何進行**教學?)進行思辨與探究,進而建構出教育哲學(培養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的方向。過程中,可能須以批判的態度參看相關理論,並進行實踐和對話的活動──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利器)。
二、教檢重點
知識論與教育(知識論於教育上的應用/知識論於教育之意涵)
價值論與教育(價值論於教育上的應用/價值論於教育之意涵)
道德論與教育(道德論於教育上的應用/道德論於教育之意涵)
人性論與教育(人性論於教育上的應用/人性論於教育之意涵)
重要的西洋教育思想家之主張
重要的中國哲學家之主張(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陸象山、王陽明------)
*可參潘世尊老師的課程綱要
三、準備方法
1.將閱讀內容簡要的整理(以架構的方式呈現)
2.所做的整理,須包含三個部份:
(1)理論大要(可應付選擇題)(可參看他人的整理,再加以調整)
(2)教育應用(可參看他人的主張,再加以統整)
(3)評析(可參看他人的主張,再加以統整)
優點/值得參考之處
問題/值得商榷之處(若可以,還可申請自我之見解)
(上述準備方式,用來應付申論題)
3.複習時,先自己說說看,再查閱自己說不出來的地方
*要準備到什麼程度?──
(1)能統整的說出教育哲學包含哪些重要主題
(2)能說出每個主題的內涵(包含理論大要、教育應用、評析)
*教育應用:可從教育的四個要素,教育的目的、內容(教材、活動)、方法、評量方式著手;不過,它只是一個參考原則,不必然一定要如此。因題目不同,應答方向未必皆須如此。
4.讀書時,重點在思考和整理,而不是“背”
5.多蒐集相關文獻(用google、電子全文資料庫------,以主題為準備單位,將蒐集到的資料放在檔案夾),閱讀,再整理,將事半功倍
6.不能拘泥一本書(把書中的章節,當做可參考的一篇文獻)
*教育哲學/伍振鷟等合著(綜合性的,但仍無法含蓋教檢之範圍)
*教育哲學導論/歐陽教撰(分析哲學、懲罰)
*西洋教育史/林玉體著(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
7.1-2天讀一個重點(8月份,時間較多,就可把教育哲學大致準備一遍)
四、重要概念簡介
(一)知識論(有一些哲學家,對如下議題感到興趣:人,是如何得到知識?人所得到的知識,有何特性?知識是客觀存在,或是人們主觀的建構?------)
*你認為,人,是怎麼得到知識的?
(二)理性主義(知識論的一環)
1.重要主張:以Plato的想法為例
知識存在於觀念世界、透過理性的反思可得到知識、知識是客觀、永恆不變的存在(經驗不可靠)(以各種「理型」為例)
*迪卡爾(我思,故我在)的主張:亦屬理性主義的一環
2.教育意涵
(1)教育的目的
*掌握先天的知識
*理性的培成
(2)教育的方法
*產婆法(詰問法,由Socrates提出)
*理性的訓練(形式訓練說、官能心理學)
(3)教育的內容
*能訓練理性的學科(如數學)或活動(如哲學思辨)
*相關概念(博雅教育、永恆主義、菁萃主義)
*要注意的地方:永恆主義與菁萃主義之別(後者亦重視現代科學學科之學與教)?永恆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哪個研究型大學推動這個理念?派代亞計畫(the Paiedeia proposal):由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M.J. Adler)於1982年受美國政府之委託在中小學實施派代亞計畫(The Paideia Proposal),提倡民主主義教育及人文主義教育,以取代進步主義教育。他倡導講述教學法,教練教學法與詰問教學法三種教學法。
(4)教育的評量
3.評析
(1)值得參考之處
(2)值得商榷或不足之處
(找一些和理性主義有關的文章,千萬不要拘泥於一篇文章或某一本書。若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文章看不懂,可立即用GOOGLE或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蒐尋其他文章,然後加以整理)
( )蘇格拉底(Socrates)時常使用不斷詰問對方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引發對方天生本有的觀念與知識。下列哪一個隱喻較能表達蘇格拉底此種教學法?(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雕刻(C)教育即接生 (D)教育即灌輸。
( )當我們將「教育」詮釋為「引出」、「啟發」時,最可能是受到下列何種哲學觀念的影響?(A)強調人天生是一塊白板的經驗論(B)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 (C)強調擺脫權力宰制的批判論(D)強調棄絕任何全面性真理的後現代論。
( )「回歸基本能力」(back to the basics)的想法,與下列哪一種教育思潮最為契合?(A)精粹主義(essentialism)(B)浪漫主義(romanticism)(C)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D)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
(三)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可能的問題在哪裡?
*經驗主義的重要人物:
--古希臘時期:泰利斯、畢達哥拉斯、赫利克利特(詭辯學派、哲人學派)
--三個代表性人物:Locke(洛克/人類悟性論為重要著作)、Berkeley(柏克萊)、Hume(休姆)
*Bacon(培根)的重要貢獻:歸納法的提出。何謂歸納法?如何歸納?歸納法與經驗主義有何關係?
1.理論大要
以洛克的主張為例:
*人心有主白板
*知識的取得離不開感官/透過外感官與內感官的運作,人們取得知識(沒有感官經驗,就不可能有知識)
2.教育應用:
強調讓學習者接觸具體事物以及感官的運作(注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
3.評析
*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代表性人物──康德
( )張老師非常注重教育環境的功能,並認為學生如同一張白紙,而這白紙可「染黑則黑,染黃則黃」。因此,張老師在教育方法上相當注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的價值,請問張老師的教學理念比較傾向下列哪一種主義?(A)理性主義 (B)實驗主義 (C)批判主義 (D)經驗主義(96年試題)
(五)觀念論與實在論
觀念論(Idealism),預設表象(appearance)與實體(reality)截然不同。它認為真實的東西取決於心靈、受限於我們心靈的內容,或至少與心靈的內容有所關聯。(存在,存於心靈之中)
實在論(realism)傾向於主張存在有東西獨立於心靈之外(有東西,獨立的存在於心靈之外)
(六)形上學
形上學拉丁文為Metaphysics—在物質之上、在物質之後/探求物質(萬物)背後的根源之學問。
( )惠慈從小就很喜歡閱讀哲學與思考,常常問一些老師不易回答的問題。有一天上課時,老師正在解說人體的構造,惠慈又問了老師一個問題:「身體看起來應是物質性的東西,但心靈也是物質性的東西嗎?還是屬於非物質性的東西呢?身體與心靈相比較,哪一個較為根本呢?兩者如何互動?」就哲學領域而言,惠慈的問題一般被歸屬於哲學哪一部門的研究主題?(A)倫理學 (B)美學 (C)知識論 (D)形上學。
(七)中國重要思想家
孔子:
孟子:人性本善(人性本有禮、義、廉、恥)
荀子:人性本惡(因此,教育上強調懲罰)
程朱(程穎和朱熹):
陸王:(陸象山和王陽明)
*宋明理學:程朱在「物」(格物致知)、陸王在「心」(心即理、「心學」)/程朱先「道問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概括)、陸王先「尊德性」
( )朱熹與陸象山學說分立,下列敘述何者為非?(A)朱熹重於經驗論,陸象山重於直覺論(B)朱熹採科學方法,陸象山採玄學方法(C)朱熹強調尊德性,陸象山強調道問學(D)朱熹有流於支離之弊,陸象山有落入空疏之病。
(八)西方教育史的重點
1.希臘時期:理性、思辨
2.羅馬時期:實用
3.中世紀:宗教
4.文藝復興:人文
(九)道德哲學與教育
道德哲學關心的議題:
(1)善、道德是什麼?
(2)善、道德如何決定?如何認知?
(3)判斷是否為善或道德的對象是動機?抑或是結果?
(4)善、道德如何獲得權威,使人實行?
1.道德哲學的派別與主張
(1)主內派
*以行為的動機善惡判斷的對象
*服從規律與履行義務即是善
*是非善惡的辨別,本於先天的理性
*道德權威自內而生,如理性的命令
(2)主外派
*認為行為的結果如快樂即是善,痛苦即是惡。
*是非善惡的判斷依據後天苦樂的經驗。
*道德權威來自外力,如社會制裁。
主外派
古希臘時期:快樂主義
快樂主義的鼻祖:亞里底帕斯(希臘時代),主張善惡須行為結果的苦樂而定。樂為善,苦為惡,離此無從判定善惡。
伊比鳩魯:快樂指身體上無痛苦,精神上無煩而言。(禁慾主義vs.縱慾主義)
希臘時代快樂主義共同點:以個人的快樂為行為的目的,與社會生活不相容。
近代:功利的快樂主義(或稱功利主義)
彌爾:以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為善的最高標準。
邊沁:認為行為的目的,在於求樂而避苦。
方法:使個人苦樂與公眾苦樂相與共的方法,便是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快樂主義的共同觀點:
(1)對行為的善惡判斷,重結果輕動機。
(2)主張行為的善惡判斷,善是快樂,惡是痛苦。
(3)主張善惡的認辨,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
(4)主張憑藉外力的制裁,建立道德的權威。
主外派(快樂主義)的教育意涵(或教育應用):
(1)教育目標:不在訓練好意志、好品格,在於訓練好行為。
(2)教育手段:主張用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3)道德訓練的程序:由外部的制裁轉變到內心的制裁,由苦樂的計較進步到義務心的養成。
第一階段:全憑獎懲的手段,使受教者服從,在服從與畏懼痛苦之間,發生一種聯想。
第二階段:由畏懼懲罰而服從,進而明了行為的意義及其預期產生的結果。
第三階段:能判別是非,和善之所在,已無需外部的制裁,內心已有自制的能力,普遍的義務心亦因此而養成。
主內派
以康德的嚴格主義為代表。
只有動機可為判斷的對象,行為的結果,與道德無關。
康德主張:
只有意志善惡之分,行動結果沒有道德的價值。
認識此種先驗規律的能力,此能力是所謂的實踐的理性(實踐理性)。(道德是先驗的,即沒有經驗到,它亦存在。認識先驗道德的能力為實踐理性)
道德的權威問題,康德不主張用外力制裁,欲訴諸理性的絕對命令。
康德的道德學說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應用或影響:
要使慾望服從理性,最初的起點,便是使之服從規律,因此以規律限制行動,是養成兒童品格的基礎。
善僅存於意志,訓練意志比養成習慣更為重要。
在道德訓練方面對外部的制裁,雖不完全排斥,卻不認為是理想的手段。
道德訓練方面,主張訓練兒童只為義務心的驅迫而行為,不應夾雜任何其他動機。
意志的自律:教人服從規律,覆行義務,但要人明白規律或義務的合理性。
康德的道德學說影響於教育最大是注重品格陶冶、意志的訓練,使受教者以表現道德的行為。
對康德學說的評析:
只重訓練善良意志,未免忽視外表的行動,由此養成的人格,徒有善意而無善行。
太偏重於克己制欲方面,沒有培養道德行為的動力,充其量所培養出來的個人,僅能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
此學說太嚴格,任何行為須完全求諸義務,不能稍微帶有任何感情的成份,否則便失去道德價值。
(以上僅為參考,須再參酌其他人的主張之後,再自行整理得更完整一點)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因此,在懲罰或禮法的約束之下能表現出好的行為,即為善(以此觀之,他較偏向「主外派」或「結果論」)
( )功利主義者彌爾(J. Mill)倡言行為之善惡,視其傾向於產生快樂或痛苦之程度為衡,因而,他倡議的道德判斷對象為何?(A)行為動機(B)行為結果(C)動機與結果並重(D)動機與結果銜接。
( )以下關於墨子、孟子、荀子、康德(I. Kant)、彌爾(J. S. Mill)的道德論,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A)孟子和荀子都是動機論者(B)彌爾和康德都是動機論者(C)墨子和荀子都是結果論者(D)孟子和康德都是結果論者。(結果論:強調外在的約束和懲罰)
( )主張以意志自律做為道德教育最終目的的學者是誰?(A)杜威(J. Dewey)(B)洛克(J. Locke)(C)康德(I. Kant) (D)盧梭(J. J. Rousseau)。
*比較功利主義與嚴格主義的道德理論及其教育應用(或及其教育意涵),並加以評論
晚近道德認知的理論與道德教學
杜威(導其先路)認為道德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
道德前期(成規前期):來自生理、社會的衝動。
道德成規期:行為受團體的規範,少有異議。
自律期:行為善惡由自己的思想與判斷來決定。
皮亞傑(建立理論體系)係以發展認識論為基礎:
無律階段:0-5
他律階段:5-7 、8
自律階段:8、9以後
何謂他律?
何謂自律?自主?
郭爾保(深入探究並加實證)(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何謂道德認知?為何叫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道德成規前期(前習俗道德期):處罰與服從導向階段、功利的相對論導向階段
道德成規期(習俗道德期):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階段、法律與秩序導向階段
道德成規後期(後習俗道德期):遵守社會規約導向階段、道德普遍原則導向階段
道德教學要注意三個層面: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操(寫申論題的時候,要注意這三個層面)
(十)價值與教育
價值論,關心的議題如: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判斷是否有價值,從什麼點來衡量?------
*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內在價值VS.外在價值/工具性價值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兒童的自主:追求的是內在價值(內在目的)
教育即生活:追求的是內在價值(內在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協助學習者自我實現(即協助學習者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勇敢的去做自己):追求的是內在價值(內在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國家競爭力:追求的是外在價值(外在目的/工具性目的/功利性目的)
教育是為了傳承文化:追求的是外在價值(外在目的/工具性目的/功利性目的)
( )教育哲學家對「教育目的」之問題有許多的討論。有些學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可區分為「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兩種,下列何者較被歸屬於教育的內在目的?(A)培養具有就業能力的人 (B)培養具有思考能力的人(C)培養具有從政能力的人 (D)培養具有作戰能力的。
( )楊老師終身奉獻教育,不求個人聞達,在退休前獲得師鐸獎的榮耀。像楊老師這樣為教育而教育的教師,是秉持了哪一種教育價值?(A)外在的 (B)實利的 (C)特殊的 (D)非工具性的。
(十一)杜威與教育
1.哲學思想
實用主義:什麼是真理?有用者為真
實驗主義(或試驗主義):皮爾斯、詹姆士、杜威(從做中學/在「做」與「思」中調整,進而獲得知識或解決問題)
2.教育主張
(1)教育的目的:培養出自主的人(能過有價值生活的人)以及能適應外速變遷社會之公民
(2)教育的方法:教育即生活(即讓學習者學習過「有價值的生活」)、從做中學
*有價值的生活
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能夠:(1)釐清自己要追求的目標(2)規劃能達成目標的行動(3)執行所規劃的行動(4)檢討與調整。
讓學習者學習去過有價值的生活,稱為”project method”,即方案教學或設計教學法(克伯屈曾大力倡導此種方法。讓此種方法顯揚者,為克伯屈)。
讓兒童學習過有價值生活的過程中,兒童的經驗(過有價值生活的經驗,以及伴隨此種經驗而得到的經驗)會不斷的擴展,即不斷的成長,因此,杜威提出很有名的一句話:教育即生長(或教育即成長,意即:什麼才算是教育呢?即兒童的經驗能往正面的方向成長和擴展。要這樣,就要讓兒童學習去過有價值的生活)
(3)教育的評量:
(4)教師的角色:引導者、協助者
3.評析
優點:較為自主、問題解決能力較強、較具主動探索的態度
值得商榷之處:基本學科能力較弱
*依上面的說明,在杜威與克伯屈的主張之下,教育,會不會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
*杜威與克伯屈的主張所帶動者,稱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以上為重點簡介,須再行找資料來擴充和深化)
( )有許多人把教育想像為完成某一特定人生目標的方案而已;但有些哲學家卻對此看法深不以為然,認為教育的目標就是生長(growth),生長就是它自身的目的,不應該另外找一個目的來限制生長。持這種看法最可能會是那一位哲學家?(A)柏拉圖(Plato) (B)笛卡兒(R. Descartes)(C)杜威(J. Dewey)(D)斯賓賽(H. Spencer)。
*請說明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J. Dewey)的知識論之要點及其教育主張,並加以評析。
(十二)存在主義與教育
代表性人物:齊克果、尼采、沙特------
1.理論大要
必須先肯定人的存在、重視人的存在
人,不存在嗎?人,如何才算存在?──能自由選擇以成為自己,並為自我的選擇負責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我」(I)與「汝」(Thou),即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教育意涵或教育上的應用
(1)教育的目的:讓學習者成為一個存在的人,即一個能自由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努力和負責的人
(2)教育的方法:讓學習者自由選擇,再提供協助與引導、教師扮演協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3)師生關係:「我」與「汝」之間的平等關係
3.評析
*存在主義,深刻影響人本心理學。因此,人本心理學中的C. R. Rogers即主張教育的目的在讓學習者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勇敢的去做自己(教育的目的在協助學習者往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
( )以下有關存在主義的教育論述哪一項是錯的?(A)教育主要在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B)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抉擇(C)教育中的師生關係是I-Thou,而不是I-It(D)應予人文學科較多的關注。
(十三)從啟蒙、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到後現代主義
啟蒙
時間:18世紀
背景:充斥神話與迷信、君權神授(人的理性被蒙蔽,以神話、傳說或君王之言判斷是非善惡)
精神:啟迪人們被蒙蔽的理性,由無知導向成熟
實證主義
背景:
(1)啟蒙導致理性的闡揚,帶動工業革命與自然科學的發達
(2)工業革命與自然科學的發達,使人們崇尚自然科學的方法
問題:
以是否符合自然科學的方法判斷是否科學
探究的對象不同(人vs.物理世界),是否科學,應有不同的標準
使人的理性再度被蒙蔽(理性成為「科學理性」或「科技理性」)
批判理論
1.背景與理論大要:
*察覺人的理性被不合理的意識型態所扭曲,如科技理性或不適切的習俗、傳統(就漢文化來說:如一百多年前,女人要三從四德)
*使人的理性脫離不合理的意識型態的束縛,從而得以自主
*要使人的理性脫離不合理的意識型態的束縛,必須:(1)對意識型態批判(2)過程中,可運用Freud(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以瞭解人們的理性是如何受到不合理的意識型態所扭曲)
批判理論被稱為「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諾、馬庫色。目前,哈伯瑪斯(Habermas)可說是集其大成之代表性人物。
哈伯瑪斯認為人們必須在理想言談情境之下,針對彼此的發言進行可理解、真實、正當與真誠性的質問和論辯。若能如此,將有可能得到合理性的共識。
2.教育意含
(1)教育的目的:使學習者能反省批判自身、使學習者的理性脫離不合理的意識型態的束縛,進而能自主的運作
(2)教育的方法:對學習者的意識型態進行批判、引導學習者學習反省批判的方法
(3)教育的內容:種種被學習者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和行動、學習者慣有的思考方式
*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認為教育的目的為何?(4分)而他們認為要運用什麼樣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才能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6分)
3.問題
批判理論認為人們透過理性的反省批判,可得到具普遍性之真理。然而,教育實務常是複雜多變,且不同的情境可能適用不同的教育措施。若是如此,在推動所認為的真理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壓迫其他更為適用的教育行動的情況。
後現代主義
強調多元、差異、情境特定
*啟蒙、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內涵雖有差異,但都強調:有普遍、一致的真理(「現代性」的特徵)
*在教學上,強調「應引導學生學習瞭解人間諸事物都是多元並存與差異並立」的是哪一種學派的教育哲學?
(十四)分析哲學
什麼是尊重?如何才是開放?如何才是人本?------
*認為哲學的目的在釐清各種概念。當概念釐清了,才可能知道教育上要怎麼做。
代表性人物:皮特思(Peters)、赫思特(Hirst)(英國倫敦大學:倫敦學派)
*皮特思在對「教育」這個概念加以分析後指出,所謂「教育」,必須符合三個規準:合自願性、合認知性、合價值性
(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意義與皮德思(R. S. Peters)所強調的哪一個教育規準相近?(A)合自願性(B)合認知性(C)合價值性(D)合邏輯性。
( )針對「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教育格言加以嚴謹解析、論證,並期待能釐清其確切意義以避免溝通歧異,這種哲學思考歷程較傾向:(A)反省批判取向(B)觀念分析取向(C)去中心化取向(D)互為主體取向。
*歐陽教將此學派引入台灣,著有《教育哲學導論》一書。這本書,對於教育的三個規準有所介紹。此外,亦可看該書對「懲罰」規準的分析。
(十五)一些重要思想家或人物
1.盧梭
*強調自然,指出:天造之物皆為善,一經人手,就變壞了。
*若學生之間打架,要怎麼辦?
*因此,盧梭的主張被稱為「自然主義」或「浪漫主義」
*重要著作:愛彌兒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然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名言及其意涵也直接間接蘊育了盧梭(J. Rousseau)「性善說」的思想,請指出該句話係出自盧梭哪一本作品的開場白?(A)《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B)《懺悔錄》(Confessions)(C)《愛彌兒》(Emile)(D)《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盧梭(J. J. Rousseau)的《愛彌兒》(Emile)一書中所彰顯的教育理論,是屬於哪一種主義的教育哲學?(A)現實主義(B)自然主義(C)經驗主義 (D)存在主義。
2.斐斯塔洛齊
教育愛的實踐的代表人物(為讓乞丐成人,自己成為乞丐)
3.福祿貝爾
*創立第一所幼稚園
*遊戲的教育價值因福祿貝爾的特別強調,使其在教育上有了適當的地位
( )哪一位教育家最早提出「遊戲」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A)皮亞傑(J. Piaget) (B)盧梭(J. Rousseau)(C)康美紐斯(J. Comenius) (D)福祿貝爾(F. Froebel)。
4.史賓塞
主張教育是為了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5.斯普朗格
*倡導「文化教育學」:教育的任務在文化的陶冶與文化的傳承
*將人格分成六種類型:六種人格類型分別是經濟型──求利、利益(企業家);理論型──求真、真理(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型──求美、美感(藝術家);社會型──求愛、同情(教育家、慈善家);政治型一求權、權力(政治家);宗教型一求聖、至善(宗教家)。
*教育是一種由愛所承載的意志,轉移到其他人(學生)的心靈之上(成己成人),使其價值容受力和價值構成能力的整體(生命),由內在發展出來(Educare 引出)」。只有「施予之愛」對象於未成熟、未完成的個體,施以「由愛所承載的意志」,是教育愛的本質。
( )下列哪一種敘述符合文化教育學派思想代表人斯普朗格(E. Spranger)所提出「教育愛」的主張?(A)教育愛就是教師喜愛聽話乖巧的學生(B)教育愛就是教師喜愛教師節送卡片的學生(C)教育愛就是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付出(D)教育愛就是教師將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6.赫爾巴特
*試圖建立教育學體系,被若干學者稱為「教育學之父」。
*強調四段式教學:他曾設計教學的個四步驟,亦即將教學過程分為明瞭、聯合、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後來其門徒加以修改補充,成為著名的五段教學法。其全部教學過程如下:
(1)預備:先使學生回憶過去事實和經驗,為學習新教材的準備,並且說明學習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或動機。
(2)提示:提示新教材,使學生切實瞭解,通常提供實物觀察的具體經驗,或用淺易的事實說明。
(3)聯合或比較:提示新教材與學生舊經驗相比較,分析其異同之點。
(4)總括:經過推理的過程,獲得抽象的觀念和結論。
(5)應用:將所得的結論作為解釋及吸收新觀念的基礎。
7.康美紐斯(康米紐斯)
*著有《母育學校》(1632),為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學前教育的專著。
*寫成著名的教科書:《世界圖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s Pictured)(是一本字母書),是西方教育史中第一本附有插圖兒童啟蒙小百科全書。於1658年出版,被譯為多種文字,流行近兩百年。
*有“學校教育之父”之稱。其著作《大教學法》,主張應分年級教學、教材應有深淺之分、學生要因材施教。
*教育主張─全民的終身教育
康米紐斯的教育計畫─設計了六年為一階段的教育計畫
母親學校(mother school):0-6 歲。母親是教師,家庭即學校。生活教育。以訓練外感官來認識實物為主,以使兒童具備生活所需之基本知識技能習慣。喻為學習階段的“春”。有兩本書可供母親參考:《母親學校指南》及《世界圖解》。“自小孩會說話開始,就應認識自己,經由日常經驗而獲悉抽象及一般的表示方式。” 康米紐斯似乎認為,幼兒應該具備百科全書知識的基礎。
國語學校(vernacular school) ─7-12歲。學習階段的“夏”。兒童時期的教育場所,設立在每一村鎮中。不分階級、性別、種族、身份、貧富,一律都接受國語學校的教育。 教育重點在訓練記憶力及想像力。以地方語言教學。“學習拉丁文先於母語,就如同未能走路之前就能跨上馬背一般。國語學校六年應分成六級,每級都有適當的教本,懂國語、能寫作、會計算、熟練測量、善於歌唱及聖詠、品德良善,了解政治、經濟、歷史、天文,工於手藝。可說是母親學校百科知識的連續。
拉丁學校(gymnasium or Latin school):13-18歲。學習階段的“秋”。設立於城市中,側重七藝教學及判斷力的培養。學生正值發育。
大學─19-24歲。青年期教育。設於國都。和文法學校皆非全民教育。學習階段的“冬”。學習者應“專精與自己稟賦表現最為優異的學科”。科學研究的所在。
(以上僅為簡要提示,須再參酌其他人的主張之後,再自行整理得更完整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