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光譜計畫

光譜取向融入課程設計—從學習中心到自主學習

梁雲霞∕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一、前言:光譜計畫的原貌與轉化
光譜計畫(Project Spectrum)是揉合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和David Feldman 的非泛文化理論(Nonuniversal Theory)而成的研究計畫。由哈佛大學零方案與塔夫特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群共同推動,並且結合了學校、社區的專家和博物館協力追求更佳品質的教育(註一)。

  基本上來說,光譜計畫的信念是:每個孩子擁有不同能力組成的獨特剖面圖或智慧的光譜。同時這些智慧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可以在充滿啟發性的材料和活動而 形成的教育機會中,得到滋潤和成長。在光譜計畫中,有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1984年到1988年。在這段時期中,研究者針對七個領域方面---語 言、數學、音樂、藝術、社會理解、科學、肢體動作等,設計了相當具有開創性的評量活動,以找出孩子的獨特優勢能力。第二階段為1988-1993年,研究 者將研究計畫的結果推廣到小學低年級中。此時,他們著重四方面的教育方案發展與設計:(1)利用已經發展出來的評量活動,進一步修改成評量的量表,(2) 設計學習中心的活動幫助孩子發展各領域中的能力,(3)將光譜的架構和兒童博物館形成合作關係,(4)以光譜計畫的方法為基礎,創設了師父方案 (Mentor Program)。這些教育方案的發展和設計,對於教育鬆綁中的台灣中小學而言,非常值得細細閱讀和討論。

三年前,我在基隆地區參與籌備設立一所新的小學時,經常因應課程規劃與發展上的需求,四處閱讀各種教育方案的發展資料(註二)。某日,從哈佛大學零方案計 畫的網站上看到「光譜計畫」這個名字,特殊的意涵穿透過冰冷的電腦螢幕,立即引起我的好奇心。當時投入設立新學校工作的我,面對著設校過程中尋求新的方 式,新的想像,新的作法的需求,同時又要兼顧公立教育系統績效責任的期待,深感理論和實務之間,需要一座橋樑來加以銜接。我在光譜計畫中,便感受到了這種 銜接的精神。事實上,Howard Gardner在光譜計畫系列書籍的首冊中,就以『building bridge』(築起一座橋樑)的比喻,描述光譜計畫的整個過程。從光譜計畫的設計來看,教師是在孩子和學習的材料之間,透過了解孩子的多元智慧,搭起一 座有效學習的橋樑(例如設置學習中心,採用多元方式傳遞學習材料的內涵);學校的課程方案規畫(如光譜計畫中的師傅方案設計),也可以為孩子現行的學習主 題和未來社會的需求,搭起一座橋樑等等。

由於光譜計畫中的教育方案設計銜接了認知發展理論和教育實務,同時彰顯了學習領域的多樣性,系統化地激發並增強學生的專長和興趣,而且老師也可以從理解兒 童的多元智慧表現中,不斷地增進自己的教學能力,使得學生的學習能達到真實的理解。這樣的教育措施和規畫方向,和當時我所參與的新設校團隊的精神相當契 合,因此,我們便從光譜的精神中,根據基隆當地的需求和台灣當時新課程的架構,重新思考規畫了一些作法。本文中將分享我們運用光譜取向的學習中心作法,規 畫出「自主學習時間」的經驗。

二、搭橋—自主學習時段的設置
由於台灣地區從2001年九月(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因此,我們便根據新課程中對於學習領域和教學時數規定,搭配彈性課程的觀念,先行整 體思考課程的配搭和結合,並且從整體的時數中,根據學校的願景和光譜取向的觀念,在學校整體課程規畫中,畫出一個固定的時段,讓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內容,並 且以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這個時段正式定名為:「自主學習時間」。

這個方案 的特點有三:第一,我們認為學生有各種不同發展程度的優點或長處,進步的速度也可能不同。就像彩虹一般,呈現出一輪色彩漸層。第二,我們認同學生們的不同 內在能力差異和發展,那麼他們選擇不同的學習主題和採取不同的行動來完成學習目標,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當然,這樣的自主過程中,也就必然含有某些重要的 要件,如,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使自己成為有資源的人,持續力,以及責任感。第三,任何年紀的學生,只要是新手,在進入各種不同理解形式的學習領域 之前,都必須經歷一段探索期與學徒階段,有些人可能較長,花比較多的時間通過,有些人則較快。但是,如果學生要能有效地將設計構想,轉化成有用的概念架 構、執行、產生創意與報告,他們必須在設計活動的各個階段與重要層面接受指導,也就是,老師要提供給學生必要的鷹架(scaffolding)。因此,我 們在認同多元的自主學習需求之時,我們也強調「逐步鷹架,逐步提升」的進路,提供合適的教師督導和協助,作為確保學習成果的鷹架。

三、不同年級群,分段規畫
由於我們所成立的是一所公立的小學,在公立的教育體制內,需反映國家體制的教育政策和家長的期待,所以,原來光譜計畫中的設計是針對一年級的學生的範圍, 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的需求。因此,我們在各年段依照學生發展的需要和學科領域學習的狀況,分別讓自主學習時段呈現不同的設計重點(註三)。

在低年級(一、二年級)方面,由於我們所處的基隆地區,具有相當多元的社會文化水準,家長固然相當重視教
育,然而一般而言,兒童自由探索多種不同領域的機會,仍然不足。因此,強調自由探索的學習中心模式,在讓孩子探索特定領域上具有相當豐富的變化性,非常適 合低年的學生。同時,學習中心的方式又能主題教學相結合,因此我們在低年段中,便以結構性較低的、自由探索性質的學習中心為主要規畫方式。低年段的規劃與 執行方式參見表一。


表一:低年級自主學習時間的規畫

原則 設置內容 運作方式 老師的任務
以學生的興趣為主,配合課程主題和多元管道學習的考量,設置各種學習中心。 每班教師依照需要設置學習中心,如:圖書閱讀區、數學學習區、科學動動腦、黏土區、音樂區、白板區、電腦中心…..等等。各班教師每依照該班情形更換學習中心內容和設置的方式。 全班共同制訂使用規則。

材料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和提供。

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中,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但每一學習中心人數有上限規定。

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操作簡單的工具或參與學習活動,也可以和同學在學習中心互相交談討論。

到各學習中心觀察學生的學習的方式和過程。

適度引導學生音量控制。

協助沒有參與學習中心的學生


在中年級(三、四年級)部分,我們給予較多的結構化的設計,請參看表二和表三。
表二:三年級自主學習時間的規畫構想((略)
表三:三年級自主學習時間活動內容安排(略)
表四:四年級自主學習時間的安排(略)
在高年級(五、六年級)部分,則強調學生逐漸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逐步學習系統的規劃和發表。因此,自主學習的重心則轉移到表現和產出作品,並且和同學分享。五、六年級的規畫參見表五。
表五:高年級的自主時間規畫

規畫原則 活動方式 實施說明
提供學生學習如何做決定、培養十大基本能力、發展多元智慧、培養心智習性「堅持」的機會 成果發表 分為讀者椅和作者椅兩項活動。

讀者椅活動:學生閱讀指定或自選書籍後,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想與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製作海報,邀請同學參加分享會。

作者椅活動:學生在各種課程中的各項作業或自製小書,研究報告,各種日誌
等,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一項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一項作業,邀請同學參加分享會。

專題研究 從主題學習的內容中,自選一個感興趣的小題目,擬定步驟,邀請老師指導,並完成報告。
探索時間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指標,設計各種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學習,看說明完成實驗。也可以是學生進展,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完成作業、挑戰比賽 這段時間讓學生按自己每週的學習進度,讓自己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或加強某項
競賽活動的密集訓練。

四、自主學習中的教與學:六年級的例子
  本段中以六年級的專題研究和探索時間為例,說明自主學習的實施過程(,本案例為基隆市深美國小顧翠琴老師口述後,整理之)。
(一)專題研究
 我們的專題研究有配合主題,之前我們在做規劃時是想將專題研究的題目做大一點,後來開始接觸這些學生才覺得與之前想的有點差距,所以我們現在就把它改成 一個月做一個小的專題研究配合主題;因為是配合主題,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可以順便帶,譬如說我們上個月的主題是『我愛深美』,所以小朋友所定主題 就是只要與深美國小有關的就可以了。
 研究計畫可以好幾個人是一樣的題目沒有關係,但完成一個專題研究都是以個人為單位,譬如說擬訂計畫表完之後,我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一節課 (80分鐘)的專題研究,小朋友可以做他自己的專題研究,在這個時間老師會分組,比如說有的老師要去戶外帶學生做觀察,而需做戶外觀察的學生,到戶外去會 各自作各自的戶外觀察。因為我們這個時間本來是定好的,後來因為英語課(英語課是分組上)的關係,使得在專題研究的這個時間不一定是全班一起,在這個時候 會有一些人在上英語課,而有一些人卻是在上專題研究;因此做專題研究的學生人數變得較少,而老師在帶領同學也較容易帶。
 做專題研究時有些老師就是帶到外面,有些老師就是看看那些做專題研究的人是分佈在哪些地方,而老師就是安排去那些地方,我們在人力安排方面是希望每個地 方都有老師在看。像上個月,我們就有小朋友是除了平常自己去專題研究兩次觀察的時間外,他們必須在最後做出專題研究的結論,以一本小書的形式來表現他最後 做完的結論;因為小書是看起來比較有成果,若學生是將結果寫成一張單張的A4紙,感覺並沒有那麼像是一個完整的作品,所以會讓小朋友將專題研究的結果作成 一本小書。
 而專題研究做成的小書,我們可以將它用到『作者椅』的活動上來發表,因為我們也希望在課程的設計上是有連貫性的,在這個地方或在那個地方一起用所有的時間來讓從計畫到執行到完成至最後的成果都是讓學生可以自主決定是課程中的一部份。
 在做『我愛深美』的主題中,有人是研究鳥類,有人是研究樹,有人研究水溝蓋,有人研究電燈,也有人研究學校的地板。研究樹的人,他把學校周圍的樹的樹葉 蒐集起來,貼在小書中,做敘述與介紹,每個小朋友在呈現研究作品的內容會有他自己不同的想法。像研究電燈的人,研究學校中有哪些電燈,電燈的長寬是多少, 哪些地方會出現哪些電燈。而作地板的學生,會去觀察學校哪些地方的哪些地板是什麼形狀的,或是什麼顏色,或是哪裡的地板有哪些功能。而作水溝蓋的,他在學 校周圍附近作觀察,算出學校周圍共有多少種水溝蓋及多少個水溝蓋,是圓的或是方形的,用圖畫把水溝蓋畫出來。經由這些觀察,你會覺得孩子對學校的環境是比 較有感情的。而同樣研究一個題目例如鳥類,每個小孩子所呈現出的結果並不相同,而同學間也可以互相觀摩學習。

(二)探索時間:
 原來的規劃是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但後來有加上藝術與人文,一共是兩大類的主題並列在探索時間。我們現在做過的是自然與生活科技中的『音階瓶』,讓小 朋友自己去試用牛奶瓶,每組必須自己去試出如何讓瓶子發出不同音階。而另外一個是做『浮沈子』,讓學生討論體積佔有空間的原理,希望用很簡單遊戲的形式, 讓學生去瞭解一些科學的原理。不過我們做這兩個活動後,發現孩子對科學原理其實是很難理解,我們在討論時,孩子會隨便告訴你原因,例如,那是水高和水低的 影響所以聲音才會不一樣,其實是因為瓶子中的空氣柱的關係;而像那天在討論浮沈子的道理,學生連表面張力的理由都可以搬出來,還有人更誇張連槓桿原理都出 來了。所以讓老師深深的感覺到真的是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做了之後再去討論,…..。
 在藝術與人文方面,基本上在探索時間內,老師並沒有教學活動,老師是先設計好一些東西,譬如說我們上次的活動是摺紙鶴,老師把一些紙鶴的圖給學生,學生 在這個時間內自己看圖說,照圖上的說明去完成紙鶴,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像學生一人做完一串紙鶴,我把它們吊在教室內當作吊飾,我也蠻希望是完成一 件事情,可以有另一個功用,而不是說這個做完然後就沒用處。
 例如這個禮拜的規劃是讓學生畫漫畫,因為我有很多那個如何畫漫畫的步驟及方法,我要拿給學生看,每組學生會到每一站去,可能到一站是練習畫頭髮,之後到 另一站是練習畫腳,而到下一站是練習畫手等等。想用一些說明,看看以後學生會不會自己找到資料時,會懂得去運用並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老師先幫他找一些資 料,可能以後他就會自己去找一些資料自己去學他想要學的東西。

五、評估與展望
目前在執行的過程發現,學生確實從這些系統性的規畫中,嘗試到興趣的味道,而且也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主動參與的精神。尤其對於中年級以上的兒童來 說,結構性的自主學習時段的規畫,讓學生比較有機會長時間針對感興趣的主題深入去探索,嘗試和反覆運用各種方法。這種完整時間的規畫,比一般零散的學科教 學趕進度,點到為止的方式,讓學生對一個主題產生真正的理解。
另外,就執行自主學習時間規畫的教師而言,這樣的規畫也是一種專業的再進修,尤其是自己需有相當堅強的信
念,相信學生動手做,親自參與的方式,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學習。大部分的老師都因而不斷地去收集各式樣的「實作精神為主」的教學活動,或和同年級的老師共 同研發,甚至閱讀國內外的案例,擴大自己的教學視野。雖然準備上較為花功夫,但是,誠如一位三年老師所說的,「學生參與了兩個多月的自主學習的探索活動之 後,不僅能夠專注在學習上,將自己親自動手做過的實驗活動轉換成有趣的探索日記,同時也逐步展現自己在科學學習上的熱切態度。當這位老師某次因公請假,未 能如期上課時,學生竟然請求老師『補課』」!這種專業上的肯定和回饋,是老師們最珍貴的收穫。
未來在自主學習的規畫,仍然有許多專業的挑戰。我們可以預見的挑戰中,舉例來說,如何更有效地搭造起引導學生向上發展的「鷹架」,幫助學生更能發揮多方面 的潛能,並且也能使自己的興趣和學科的學習充分融合。另外,如何使發展出有效的指標來呈現並且檢視自主學習活動的成效,都有待一一克服。現在我們從光譜計 畫的精神中踏出一小步,雖不完美,但是,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專業想像力。


註一:光譜計畫系列書籍,已由台灣心理出版社取得版權,譯成中文。
註二:該校為基隆市深美國小,已於民國八十九年招收一年級學生,民國九十年一至六年級招生。
註三:有關該校的詳細課程整體規畫與行政規畫,有興趣者請參閱該校之設校資料與教學計畫。本節中各年級自主學習時間規畫資料,分別各年級群教師討論形成,由葉淑卿老師,林心茹老師,陳惠光老師,顧翠琴老師彙整完成。

沒有留言: